寒食节的来历及习俗_寒食节的传说

来源:网络时间:2024-03-25 18:06:14

今天给各位分享寒食节的来历及习俗?_寒食节的传说?,其中也会对大家所疑惑的内容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多特软件站哦,现在开始吧!

寒食节的来历及习俗?

寒食节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晋国。当时,晋国公子重耳因逃避战乱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他的大臣介子推始终忠诚相伴,甚至不惜割自己的肉喂养重耳。重耳回国后励精图治,成为了著名的晋文公。然而,介子推并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选择带着母亲隐居在绵山中。晋文公为了让他回来,决定放火烧山逼迫他出现,但介子推坚决不出来,结果不幸被火焚烧致死。

为了悼念介子推的忠诚,晋文公将他安葬在绵山,并建祠设庙供人祭奠。他还宣布在介子推遇难的日子里禁止烟火,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的传说有许多版本,其中一种说法是,周成王小时候曾经用桐叶做了一块圭赠给他的弟弟叔虞,史官认为成王的话不能儿戏,于是把叔虞封到了唐地,也就是后来的晋国。后来到了晋献公时期,献公宠爱骊姬,杀害了太子申生,并想对二儿子重耳下手。重耳得到消息后逃离晋国,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在这段时间里,介子推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甚至在食物匮乏的时候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

当重耳回到晋国并且登上王位之后,他对跟随他流亡的大臣们都进行了奖赏,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并没有主动提出,而是选择了带着母亲离开,隐居在绵山。有个随从为介子推感到不平,就在宫门口挂了一个告示,让晋文公知道了他的事迹。晋文公感到内疚,决定寻找介子推,但是找不到。有人提议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出来,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然而,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仍然没有出来,最后他们被发现在一棵柳树下已经被烧死。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晋文公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将一个月的时间定为禁火期,人们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在寒食节期间,传统的食物包括麦粥和子推蒸饼,同时也会举行祭祖和扫墓等活动。

清明节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日,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被称为“上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习俗。而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会进行踏青、荡秋千等户外活动,以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其中,荡秋千据说是为了预防寒食日冷餐伤身。

总的来说,寒食节是一个充满故事和传统的节日,既有对先人的缅怀,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庆祝。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来传承历史、增进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寒食节的传说?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和“百五节”,是在农历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的一两天。这个节日最初规定禁止烟火,只能食用冷食。在后期的发展中,寒食节逐渐增加了许多风俗活动,如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寒食节持续了两千多年,曾经被誉为民间最大的祭日。寒食节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日期相近,后来人们就把两者合并,只过清明节。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一个传说。据说,在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她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策划了一场针对太子申生的阴谋,导致申生被迫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避免灾祸,逃离了祖国。在逃亡期间,重耳遭受了许多屈辱。原本跟随他一起逃跑的官员们大多数都相继离开了他,只剩下少数几位忠诚的部下始终陪伴着他,其中包括介子推。有一次,重耳因饥饿昏倒,介子推为了挽救他,从自己的腿上切下一小块肉,烤熟后交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到家乡成为君主,即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掌权后,对于和他共同经历过困苦生活的官员们给予了丰厚的奖赏,但他忘记了介子推。有人提醒晋文公介子推的事,使他回忆起了过去的往事,感到内疚。晋文公立刻派人去找介子推并邀请他上朝接受赏赐和官职。然而,使者去了几次,介子推都没有出现。晋文公亲自去寻找介子推,却发现介子推的大门紧闭,他已经带着母亲躲到了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命令他的皇家卫队在绵山上搜寻介子推,但他们未能找到他。于是,有人建议放火烧山,只留一面不烧,这样介子推就会自行走出山林。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点燃山火。但是,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后,依然没有看到介子推出来。晋文公上山查看,发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拥抱在一棵被烧焦的大柳树下,都已经死亡。晋文公对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泣并祭拜,然后埋葬了他的遗体。他们在介子推的脊椎骨处发现了一个柳树洞,里面似乎藏着什么东西。他们取出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书: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这首血书藏在袖子里。然后,他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埋葬在这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了祠堂。他还宣布把放火烧山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通知全国民众,在那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

离开时,晋文公砍下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皇宫制作了一双木鞋,每天都看着它们感叹:“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代下属对上司或同事之间的尊重称呼,据说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朝廷官员穿着白色的衣服徒步登山路途,表达哀思。当他到达介子推的坟墓前,看到那棵老柳树竟然复活了,绿色的树枝随风摇曳。晋文公仿佛看到了介子推的身影,他恭敬地走上前,轻轻地摸了摸树枝,编成一个圈子戴在头上。祭拜结束后,晋文公将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从此,晋文公经常将这首血书带在身边,以此作为他执政的座右铭。他努力工作,清正廉洁,使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

在此之后,晋国的人民生活安定,对低调谦逊、不求名利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年在他去世的那一天,大家都不会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中国北部,人们通常吃预先准备好的冷食,如枣饼和麦糕;而在南部,人们则喜欢吃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当清明节来临,人们会在门前和屋顶上悬挂柳条枝,以此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寒食节始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起源早了358年。尽管经过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止,但它仍然流传全国,屡禁不止。唐玄宗考虑到民众的感情,颁布法令将寒食节的拜扫展墓纳入《开元礼》,并将其定为全国性的法定长假。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唐代诗人卢象的这首《寒食》诗描述的就是寒食节的由来——“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有关寒食节的来历及习俗?_寒食节的传说?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还想更多这方面的信息的小伙伴,记得收藏关注多特软件站!

更多全新内容敬请关注多特软件站(www.y866.cn)!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网站) 联系邮箱:rjfaw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