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哪些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治疗无效)

来源:网络时间:2023-05-17 16:04:59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哪些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血管神经性水肿、胃肠道反应等。因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同时,要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作者:高丽丽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是以天然头孢菌素C为原料,裂解得到7-氨基头孢烯酸(7-ACA),再改造其侧链而半合成的药物,临床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根据其发展次序、抗菌特点及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可分为一代、二代、三代、四代和五代。

一.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区别

1. 代数比较

? 一代: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酶稳定,可被大部分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破坏,有肾毒性。

? 二代:对革兰阴性菌的活性比一代强,肾毒性比一代低。

? 三代:对革兰阳性菌的活性低于一代、二代,对革兰阴性菌的活性比一代、二代强,对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有抗菌活性,对大部分β-内酰胺酶稳定,可被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分解,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 四代:对耐三代头孢菌素的革兰阴性杆菌有效,对MRSA无效,无肾毒性。

? 五代:对MRSA和多重耐药的肺炎链球菌等有活性,对革兰阴性菌如铜绿假单胞菌等抗菌活性较弱。对大部分β-内酰胺酶稳定,可被超广谱β-内酰胺酶或产金属β-内酰胺酶分解,无肾毒性。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哪些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治疗无效)-第2张图片-东江百科

2. 药动学比较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表观分布容积较小,一般在体内不需经肝脏CYP450代谢。

与头霉素类抗菌药的区别: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母核是7-氨基头孢烯酸(7-ACA),而头霉素类抗菌药母核是在7-ACA的7位碳上引入7α-甲氧基,使其对β-内酰胺酶(尤其是G-菌和厌氧菌产生)的稳定性增加。头霉素类抗菌药对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抗菌作用较头孢菌素类强,对大多数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稳定,但其治疗产ESBLs的细菌所致感染的疗效未经证实。


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选用

1. 青霉素过敏

若是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禁用头孢菌素类;若是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选用头孢菌素类。研究显示,青霉素类与一代头孢菌素类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类,因而宜选用二代、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类,尤其是三、四代头孢菌素类较为安全,但仍需严密观察。

2. 双硫仑样反应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以母核7-氨基头孢烯酸(7-ACA)为基础,若7-ACA环的3位上有甲硫四氮唑侧链,如头孢哌酮钠,可与辅酶I(NAD)竞争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中心,进而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酒精初步代谢生成的乙醛积聚而引起“双硫仑样反应”。此外若含有相似的结构,如:含有甲硫三嗪侧链的头孢曲松钠、含有氨基噻唑侧链的头孢噻肟钠,也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因此,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时应避免饮酒,并注意与含有乙醇的药物(如藿香正气水)合用。

3. 出血风险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如头孢哌酮钠,可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其机制可能与合成维生素K的肠道菌群受到抑制有关,营养不良者、吸收不良者(如肺囊性纤维化者)、酒精中毒者和长期静脉输注高营养制剂者均存在上述危险。

此外,甲硫四氮唑侧链可干扰维生素K循环,阻碍凝血酶原的合成,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合成受阻。7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为-COOH的头孢菌素类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出血倾向加重。

4. 二重感染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可致二重感染,如假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尤以二代、三代、四代头孢菌素为甚。

5. 胆囊假性结石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头孢曲松钠的钙盐易沉淀于胆囊中,形成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停药后可自行消退,也称可逆性结石或假结石症。其机制主要是头孢曲松钠在体内不被分解,而以原形经胆囊、肾排出,其中1/3随胆汁排出,2/3随尿液排出,故在胆汁及尿液中的药物浓度高。头孢曲松钠解离后的阴离子与钙离子亲和力较高,易在胆囊及肾 *** 系统内形成不溶性头孢曲松钙盐沉淀物而形成结石。

另外,头孢曲松钠制剂不能加入哈特曼氏及林格氏等含有钙的溶液中使用。其与含钙剂或含钙产品合并用药有可能导致致死性结局的不良事件。

三、头孢菌素类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联用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是繁殖期杀菌药,大环内酯类药物为快速抑菌药,传统的药理学认为快速抑菌药可快速抑制细菌细胞内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使繁殖期杀菌药如头孢菌素类的杀菌效果减弱而出现拮抗作用,因此不宜联用。但从药理作用方面,两者联用有互补、协同功效,可用于呼吸系统感染等疾病。


头孢菌素类与大环内酯类的药理作用:头孢菌素类与细菌的细胞外膜上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使细胞壁合成受阻而致细菌破裂死亡。大环内酯类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此外还有抗菌外作用,如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当生物被膜被破坏后,利于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渗透,达到杀灭菌膜内部细菌的作用。

注:生物被膜是微生物膜性聚合物,使微生物有很强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生物被膜可阻止抗菌药进入细菌体内,干扰其抑制或杀灭细菌的作用,是致微生物产生抗药性及感染性疾病难治的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医学材料和许多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器官组织表面均有生物被膜的存在。

参考文献(向下滑动):

[1] 朱依谆等.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21-423.

[2] 童荣生等.药物比较与临床合理选择-呼吸科疾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0-75.

[3] 钱之玉.药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79-85.

[4] 郑虎.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1.

[5] 王厚全.药物化学图表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7-198.

[6] 隋妍蕾等.第五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10):125-126.

[7] 贾辅忠.头霉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简介[J].实用老年医学,1998,12(4):169.

[8] 王礼等.三种头霉素类抗生素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活性评价[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4):457.

[9]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2015:22-23.

[10]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8,41(6):409-446.

[11] 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8,6(4):1-2.

[12] 刘治军.“药”想治病须谨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04-105.

[13] 老年人多重用药安全管理专家共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8,26(9):705-716.

[14] 关于修订含头孢哌酮药品说明书的公告(2019年第13号).

[15] 赵芮等.头孢米诺钠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9,21(1):59-60.

[16] 关于修订头孢曲松钠说明书警示语和注意事项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7]88号.

[17] 郑国良等.CT诊断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4,11(10):652-655.

[18] 麦毅忠等.循证药学-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合理性[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27(1):88-89.

[19]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7,56(7):546-554.

[20] 鲁琼等.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合理性探讨[J].中南药学,2012,10(9):716-717.

[21] 周学东等.微生物生物膜与感染[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网站) 联系邮箱:rjfaw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