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及代表作品有哪些?简介及代表作品有哪些诗

来源:网络时间:2023-05-18 16:04:12
一:简介及代表作品有哪些

(1892一1978),男,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1978年6月12日,因病去世,终年86岁。

代表作品:

1、《女神》

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2、《星空》

《星空》是创作的诗歌,载于1923年出版的诗集《序诗》中。其不再礼赞“光芒万丈的太阳”,而是仰望幽光闪烁的“星空”,不再是要“ *** 着双脚”,永远和地球“母亲”相亲,而是羡慕“天上的街市”。

3、《南冠草》

《南冠草》是1943年作于重庆的一部历史剧,所写内容是明末夏完淳抗清事迹。《南冠草》也是越剧历史剧。建华(毕华琪)1953年根据同名话剧本改编。

4、《高渐离》

《高渐离》是同志一九四二年的作品,原名《筑》,初版于一九四六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于一九五七年根据一九五四年新文艺出版社版,经

5、《十批判书》

《十批判书》

二:简介及代表作品50字

1958年为宣传提出的“百花齐放”方针,用了10天时间,选择100种花作为题目,写了共101首诗,结集为《百花齐放》,由《人民日报》以差不多每天一首的速度用了将近3个月时间刊登完毕。《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

《雄鸡集》(诗集)1959,

《洪波曲》(自传)1959,

《蔡文姬》(剧本)1959,

《潮汐集》(诗集)1959,

《骆驼集》(诗集)1959,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三:简介及代表作品诗集

排版 | 考文学


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8,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其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这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这个新生的巨人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热烈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这个新时代的巨人目光不局限于中国一隅,而是面对整个世界与人类。

它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

1.《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洪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 形象。《凤凰涅槃》

2.这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女神之再生》

3.这个新生的巨人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话,热烈地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天狗》

4.这个新时代的巨人目光不局限于中国一隅,而是面对整个世界与人类。《晨安》

5.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不加掩饰地 *** 裸地袒露自己,这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一大特色。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早期白话诗的共同特点:想象力、形象性不足。

1.泛神论思想 布鲁诺、斯宾诺莎为代表的西欧16、17世纪泛神论哲学及中国印度古代哲学。

哲学基础:“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就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

2.囊括宇宙万物的极其壮阔的形象体系

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风云雷雨、草木飞禽等统统奔入笔底,寄寓其世界性的眼光、时代所赋予的宽广胸怀以及对理想的炽烈追求。

3.《女神》式的奇特想象

大自然被充分人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作为人的自我被赋予创造与驱使自然万物的神力。

以上几个方面,构成了其形象的基本特色: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由此形成女神体雄奇的艺术风格。

4.创造自由诗的形式

基本上两种类型:

一类外在格律相对严谨,押韵、诗节、诗行大体整齐如《晨兴》;

另一类则是情绪自然消涨的内在韵律与某种程度的外在韵律相结合,使得诗在自由变动中取得某种程度的整齐与和谐如《天狗》。


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1.1923出版他的诗歌、散文、戏曲集《星空》(女神是诗的呐喊,那么星空就是诗的彷徨)

形象体系:变化了色彩的地球、大海、星辰与太阳。形象与色彩的转换折射出时代风云的变幻,诗人及社会心理、情绪的嬗变:由五四 *** 期的乐观、昂扬,跌入退潮期的苦闷、彷徨,开始更深刻的求索。多种音调、画面交换出现,反映了历史彷徨期的复杂多变性。

技巧趋于圆熟:结构更严谨,语言更凝练、含蓄,感情也更深沉。代表作《天上的街市》

2.《瓶》1925,诗情在爱情题材上的别样流露。有《女神》式的火山般的热情喷发与奇特想象,也有真挚大胆表现恋爱中的焦躁、苦闷、失望和痛苦。《第十六首,春莺曲》

3.《前茅》1923、《恢复》1928标志着诗风的转变。《前茅》是诗人宣告和与时代精神不相容的旧的情感、追求的决裂,《恢复》是无产阶级诗歌的最初尝试。这些诗歌咏了工农大众,充满了无阶战斗 *** ,具有一种狂暴的美,带有无阶革命文学发展初期难以避免的幼稚病,这主要是把诗歌作为时代传声筒的席勒化倾向,缺乏鲜明的艺术个性。

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第一个十年:《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王昭君》《聂莹》)在历史人物的骸骨里吹进五四时代精神,借古人说自己的话;

抗战时期:《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历史剧,借古讽今,高扬爱国主义精神,符合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主题:歌颂不为弱小而屈从强权,为伸张正义而英勇牺牲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叛逆女性。

1.提出“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所谓求似,就是历史精神的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所谓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是尽可以出入的。

2.表现历史悲剧精神,注入时代悲剧精神和与时代的民主要求。

如其笔下悲剧主人公屈原、如姬、高渐离都是时代塑造出来的真正的人,具有崇高的人格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美,他们自觉为追求历史的必然要求而抗争,却不能避免不可能实现的历史悲剧,他们的一切行动具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悲壮性。

3.历史剧的表现特征:

大胆想象,灵活改动史实。尽可能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又为主题需求,自由虚构与改造,这包括无中生有地造出新的历史人物。

A.“无中生有”,如《屈原》中的婵娟、卫士,《棠棣之花》中的酒家女等;

B.编造重要的历史情节,如《虎符》围绕如姬的一系列情节;

C.改动历史文化背景,如《棠》剧中剧中人说出了与现代人出入不大的口语,让聂莹唱出了五言诗,游女唱

D. 有意曲解历史人物的基本面貌, 如《屈原》中对张仪的曲解, 《高渐离》中对秦始皇的过分毁蔑等。

4.关于屈原形象:

屈原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人物,剧本自觉追求政治主题的尖锐性,从而使屈原不仅不同于哈姆雷特与李尔王,而且不完全同于屈原自己作品中的自我形象。同时也使形象的厚度不够,缺乏耐人咀嚼的思想与艺术力量。

5.历史剧的艺术个性

A.主观性与抒情性:总是把自己主观的思想、情感、心理,以至生活体验融注到历史人物身上,屈原就是他自己。如屈原中雷电颂完全是郭沫式的自我倾诉。如屈原中雷电颂完全是郭沫式的自我倾诉。

B.具有浓郁的诗意,戏剧与诗和谐的统一。外在形式上的吟诗,歌舞场面的插入,内在的强烈的抒情性,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 *** ,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网站) 联系邮箱:rjfawu@163.com